跳到主要内容

解释道果逐难记

甘泉大觉圆寂寺沙门 宝昌传译

依两部番本1、番本:藏文本。番是中国古代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称。,宝昌译成汉本,勘会一处。此记有二部:刘掌厮啰所说者略中难;呤迦法师不传此记者,大禅巴师所集也,文广易解,是此记也。

言道果者2、此及下二小节,均是解释何以书名《道果金刚句》,问曰:何不说果乘语录耶?

答曰:果乘者,四种本续文共名也。今此大格与第四本续系属,而说名道果也。言金刚者,即是所显,句是能显也。此敬礼词3、敬礼词:佛教中著书造论,以作序分,常用偈颂,乃四句一颂;亦有不用韵文,类似散文的,称作长行。这些序分,有述归敬、缘起、大纲、发起等四种内容。此敬礼词当属归敬性质。者是大禅巴于自师──[口+康]法师处而敬礼也。[口+康]萨悉结瓦者乃极喜真心师之易名也。此中妙音等偈4、偈:见注3。者,若依西番本,前说师传缘起5、师传缘起:序分中谈缘起的内容,见注3。也;此八句者非也,是长行6、长行:见注3。四句;其师传缘起者,乃禅巴师所说也;此则前六句者,乃敬礼词,后二句者,是取伏开演义。前中有三:一、所礼处,二、能礼人,三、敬礼仪。此中第一者,妙音至足下礼者,此乃是萨厮结瓦也。此亦有二:一、约自利智功德故赞叹礼敬者,乃妙音等二句也。二、约利他智功德故赞叹礼敬者,诤论至实敬四句是也;奉妙师句者,乃禅巴师也。又前说妙音者,是文殊7、文殊:见《大金刚乘修师观门》注14。也。三业8、三业:身业、口业、意业。柔善得自在,故名妙音也。此者是朝中上师所说义也。若三圣宫上师说,则文殊语音柔善故说也。言玄者,胜义谛9、胜义谛:见《道果延晖集》注34。及究竟义10、究竟义:已彻底证悟的教义。中说也。传者,依世俗谛11、世俗谛:见《道果延晖集》注21。及增长义12、增长义:在觉悟增长过程中证得的教义。中说也。言教理者,于中摄本续也。言明智者,是明解智,不说胜慧真智也13、明解智是理论上解得的智慧,胜慧真智是实际证得的智慧。。言诤论者,五百年诤论中说也。言顶珠者,如恒沙葛龙顶严之珠,最极难得也。言德义彰称者,不了义理,离于不具名闻者也。言悲饶者,共说三种悲也。夫此果乘者,是究竟乘也。依此修,则或集轮,或喜乐,六生中间则决有成佛之因也。余彼岸乘者14、余彼岸乘者:彼岸指脱离生死苦海之岸,乘指修行教乘。此句强调金刚乘(密乘)为优,其余声闻乘、缘觉乘,以至般若乘(菩萨乘)皆不及之。,虽说证果,则随分而说。

问曰:若如是,则一切诸佛所说法中唯释迦牟尼佛,之外余佛者,为无也?

答曰:余佛不说者,为人间不说也,天上决说。是故文殊真实名中过去正觉15、正觉:指佛。因佛才具真正彻底、圆满的觉悟。等已说。此等佛者,亦说密教证果之仪也。

问曰:欲界天人依此四道、四主16、四道、四主:四主为四灌,四道为瓶罐能证化身增次事相道,密灌能证报身自摄受道,慧灌能证法身中围轮道,辞灌能证真如身金刚波浪道。等,是于化生身中具脉菩提心否?

答曰:虽是化生,则依昔成细分17、细分:参见《含藏因续记文》的“初、具陈所依”中“初粗、二细”说。具有。

又说一切众生身者本自是佛,故言本文礼真妙师等者,若依西番文说,则与上师与受四主转位修故,能证四身18、四身:佛所具的化身、报身、法身、真如身。若真妙也。又成法师说,则受主戒师身语意三共功德者与金刚勇识19、金刚勇识:即金刚萨埵,见《道果延晖集》注32。齐等,故亦名真妙也。此亦有三,具一师者,乃受主戒处也;具二师者,乃受戒及听本续处也;具三师者,乃受戒及听本续,并获要门之处也。言外断增绮20、外断增绮:见《道果延晖集》注20。者,外所依身及能依脉等,即胜妙宫,解百五十七佛自性21、百五十七佛自性:指身上五轮共主157脉,这些脉均有佛或佛母之性主持,见本文下,及《身中围事相观》。,故执世俗身等为遮于增绮,故能依之身成胜妙宫,五蕴即五佛自性22、五蕴即五佛自性: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五蕴。相应的五佛是毗卢佛、宝生佛、弥陀佛、不空佛、不动佛。,了悟脉等皆是佛自性,故名身脉中围23、身脉中围:以身脉作修道坛场。也。言内,指自生真智者,住身脉内。往昔自身“哑哩葛哩”24、哑哩葛哩:又作哑立葛哩,修密灌须赖以为观想对象的重要字种。自性自相成,故名自生也。托此而修,自然能起无漏智,故名内自性智也。此则有四种自生智25、四种自生智:见《道果延晖集》。,如下第二内文所明也。言密,指俱生智者,谓密藉彼父母赤白二种26、父母赤白二种:父具白菩提,母具红菩提。齐各时成身脉,将此脉等内具菩提心如芥子许,成白米量,有多明点,故名俱生智也。依此修习,即能生起无漏智,故名密俱生也。此三约内、外、密三义而说故也。第四句主27、第四句主:即第四灌,辞灌。者,易解如是。依四主,故建四师名28、四师名:断外增绮金刚师、明内自生智上师、明密同生智上师、明究竟如诸法最净师。见《道果延晖集》。,则体同用别也。夫开四主师名号中,各开七种义,说此者:一、主,二、道,三、记句,四、见解,五、舍寿要门29、舍寿要门:即迁神旨,见《道果延晖集》注17。,六、所成宗,七、所证果也。

一、主中分三:一、受主中围,二、所净,三、能净。记中于此等处各有七义,所说第一净瓶主七种内一至者,文中言大喜乐也。此亦分三:一、受主中围者,喜乐乃至所依时也。二、所净者,所净直至意中是也。三、能净者,净直至所受也。

二、道者,所依直至施食30、施食:见《道果延晖集》注18。也。此则所依乃至成自主者,名成熟道也。增长直至施食者,乃是解脱道也。

三、记句者及与彼系属等也。

四、见解者,言等也。

五者,舍寿等也。

六者,所成等也。

七者,果化身等也。

后三主中七种义者,依此准知。

问云:唯定四主耶?

答谓:约所净身脉中围等唯四种,故能净亦定四主也。

言亲念者,上师自不作亲念,则恒常决生障难也。

言三座备足者,色抹中围上而应布列,乃是佛菩萨等座,后说也。又说一中尊、二菩萨、三忿怒及怒母等是也。

言身脉中围者,依真性,则中者乃真心义也,围者是取近义也。其主名者如下文说。所依者是身,能依者谓脉也。

言百五十七佛者,谓一身内四轮及眉间轮,并密轮等,共说六轮。其眉间者,除三十二脉,余五轮内有百五十七脉。此则顶、喉、心、脐四轮内具一百二十脉,密宫三十二脉,及五轮中央五脉,共成一百五十七脉。此乃观想佛之相仪也。佛等身色、手印如《萨谋怛本续》中说下。又净瓶主中微分亦显也。

言施食者,自身想佛受甘露者,乃入定施食也。想吃奉佛者,乃出定施食也。

言见解三种自体者,一、显现,二、空乐,三、双融等是也。其见解者,记句、见解、名数等,后文说也。夫说一切名句,后皆广说,此乃略题而已应知。

问:见解及所成宗有何差别耶?

答:见解者,入定所观智也。其觉受者,乃出定智也。虽是出定智,则是意觉受也,即地前所修而系属。

言所成宗者,乃前六地证入智中显现明照也。此乃约能证门中而说,后文广明。

言外断增绮者,此身处所本自是佛故,依于世俗分别胜劣,故成增绮也。

言世俗菩提心者,谓能执持身心所依处,故名世俗菩提。胜义菩提心者,谓总位识也。又菩提心中围者五风处,有五乐菩提心者是五佛也。四大即四天母31、四天母:净地界佛眼天母、净风界三昧救度母、净水界麻麻机母、净火界白衣天母。,其四天母互相摄入成主故,亦是忿怒母也。此中围者,上师身所具,故名上师身中布列三座也。

言脉字形者,此文字者是语体自性,又复现脉内,亦有“哑哩葛哩”四相也。

言究竟菩提者,报身处说也。

言能显报身者,此中说自摄受道者,出入风心,禁持于自身五轮宫中而处令止息,故名摄受也。又说摄受道者,谓观想风脉也。

问曰:若如是,则前观身脉说自摄受义于中,云何说相仪道耶?

答曰:前身脉者,若是脉不动,则何用摄入自在。此风心者,若是动,则要任持,故由此说自摄受也。

言四种自生智者,烦恼妄念空廓显现,此四下文说也。言互不涉滥者,谓一切有情所出言音,即修习人脉内“哑哩葛哩”文字等,是本有语自性。故后至第四地时,于此觉之显现,于一切有情处以一音中演说无尽言音,各各显现了解故,互不涉滥,能究竟也。又后四地内,方便、愿、力、智四彼岸者,若尽是后得智32、后得智:即如量智,见《道果延晖集》,则名互不涉滥也,各各別故,前六地轮圆平等共修,故不说互不涉滥也。

言末遏中围者,此云具三角,或云法生宫也。是手印身上布列三身而矣。

言界澄者,所依地、水、火、风四界于五肉上有粗种二分者非也,是最极澄净细分也,菩提心澄净者是也。

言元成本住者,与真智俱有故说也。

言慧智主戒者,是胜慧也。智者是四喜智。又慧者,阴也;谓依此阴母能发智,故名慧智主也。

言中围轮方便者,谓着道行印,能决断妄念,故名轮也。又说能显身中围轮处说方便道中围者无有戏轮,是俱生真智也。又说轮者,依行手印三角法生宫处说也。若无手印,指于脐中结脉三角也。又轮者,是不变义所行之中说也。方便者,作俱入处说也。

言从上俱生者说俱生智。四喜内俱生智,四喜等由坚固也。若依义,则应说从上流注也。今说坚固者,依此菩提心,从上流注,依下禁持,应令坚固故也。

言微略空乐者,自现见五尘境上了解空乐,于诸法上不了解空乐,故说微略也。

言本有法身者,是现菩提心也。

言依粗分者,前三主上于俱生喜智所发觉受,此处作机表,又复指示真空,故名粗分也,想中围处同故也。或云曰:主此真空中围者,行手印及资于自心间空脉解脱,左无愿,右无相等,依三解脱门中;又脉空解脱门,自性处三身具足义者,如下文说。前主处指示乐智觉受机表,故不布佛像也。又说依粗分者,镜中现像而令观,故依机语而说也。

言纯真智风者,能生真智,是微细风也。或说前三主乐智觉受是也。

言金刚波涛道者,谓三解脱门真空是也;又说依身语意遣除妄念中说也。

言清净真性者,依禁持菩提心故说也。

今与四主相应,各各所说道果尽不出因、道、果,是云何耶?

答曰:此中身脉、文字、心、风四种说自性俱生者,是因也;果者易知。此乃四主共问也。

问曰:与四主系属说四种摄受要门者,凡圣共同所用否?

答曰:入于初地,若证圣,则不用;依世俗身,决紧用也。言从下坚固者,四喜从脐轮发生至顶上大乐轮也。

问:依后二主四喜及二果法身,有何别耶?

答曰:前四喜次第,后四喜依功德发生,故前者法身,后与大乐身系属也。

言然今此第一义者,指于一分,余方自晓,或依双融第一者,见解上出名也,依余四道亦得名也。

言自身发生者,上印成就、中八种成就33、八种成就:即八种功德,见《拙火定》、下四坛作行成就等一切功德,自处发生也。

言四身自性上师者,此上师者,现证四身,自性处说也。

言谓道及果者,言道者,余所成宗、能净主等,皆道内摄受也。

言初历闻思34、闻思:见《道果延晖集》注42者,依因乘则应净于心,于果乘中而令入也。如渐自行菩萨行仪也,前所依,闻思上说也,不说无修慧故;又受主时,闻思人机根不同故,依闻思断增绮不同故,道有广、中、略也。依修习人根机不同,所习觉受差别,故有身中、下也,后皆广说。

若略解,则言共同道35、共同道:包含范围有七:三相道、三续道、四量道、六要道、四耳承道、五缘生道、三十偏滞方智拥护道。分别见《道果延晖集》注43、46、47、48、50、51、52。者,唯心同故也。

言后依行人者,此者多劫修因,故不依闻思直入道中说也。虽微少闻,则刹那证分处说也(如昔降等,才开证果)。

言世间道者,修习人身脉中围、文字末遏中围、菩提心中围等三种,或说真心智风中围等四,或和合、或不和合而修习故聚集。又若三种中围和合时,发生空、乐、无念之觉受也。若不和合时,其功不生。如此过愆不离,故是世间道也。

言正转轮出世道36、出世道:见《道果延晖集》注53者,初地为首,至十二地半,或前三种中围,或如真心智风中围四种,和合不间断,故发生空、乐、无念觉受,言出世道也,第一是共,后二是别道也,各各开数名义等,下文广说。

后开十种道者,不离此三也。

言五缘起者,一外、二内、三密、四真性、五究竟缘起等,第四卷中广说。

言一甚深上师道者,上师与佛不异,此v处旦夜恭承、谛信,恒常顶上不相舍离,观心不随诸境,则依此发生觉受、等持也。

言中品记句者,以记句、禁戒而为道也。

言下句择灭者,即依身择灭者,依脉、文字、菩提、心、风等五种缘起,发生俱生之智,依智灭除妄念、烦恼,故名择灭也。又言择者,于智上而取义也;灭者,灭除妄念、烦恼也。

言道有十种者,一、三、五、七、九者属世间道,二、四、六、八、十者属出世道应知。

言暖摄者,前现故浅;相摄者,后生故深,是于五相也。

言一世间道者,修习人处虽有好定,自于此世受于病患,后世生于六趣37、六趣:见《道果延晖集》注61,受于苦果,不能遮故38、不能遮故:遮,遮止。此节言世间道的定力有限,不能遮止恶果的发生。,于此好定,名世间道也。

言受生死者,是生老病死等是也。

言譬之波澜者,波涛不碍大海之水也。

言三集轮缘道者,是俱生智也。缘者,内、外、密三种中围是缘生也。三种界聚集,及风、脉、心等相和聚集也。

言三种界集时者,是身种四大风及五药等九界聚集者是也,下文明说。

此中言五药者,大小香等是也。此中大小者,有清浊二分,所摄清者为药,浊者为肉,由是肉药二处摄也。或说清者为血,或云髓也脑等,上师不说也。三种持,谓初、中、后三时也。

言宫字末遏中围者,末遏宫内真文字相等也。言和合、不和合者,风脉心相和熏习,不能坚固旋和合或不和合也。

言三中围者,真心智风除中围系属果,故出世道圣宫内说。四种中围由和合坚固,故间断现,能证获,故各现轮回也。

言轮回转者,俱生智四中围内风心和融止,故得名也。

言未坚固、匪亲的者,或生暖、或不生暖中说也。

言正亲的者,能令坚固故也。

言虽生无念者是净瓶主,照空者是密主,空、乐者依第三、第四主也。

言智起灭者,依智虽入是世间道,非殊胜,故有四也。言起灭者,发生是复灭也。言念起灭者,烦恼不生处说也。

言五身者,所依身、文字末遏、菩提心、真心、智风等四宫边,故证四身也;能依总位识边;故如证自性清净身,故是五身也。总位识者,乃心识共说;或说八识者,非上师共义中说。前四者是所依,总位识者是能依,轮圆一切诸法所依因,故名总位识也。下文广说。

言缘起和合者,内、外、密、真性、究竟等缘起是也。

言自成佛时者,此者自及摄受者,上师手印39、手印:明妃。、知友,及资徒40、资徒:徒弟。、遣除间断之空行母也。

言与自系属等者,与自共同五人成佛云何耶?

自现成佛故,前能摄受上师,并修习手印、伴41、伴:知心朋友,及摄受不断弟子等,有遣除障难、拥护之者,行手印等五人是也。言悟一解多者,若了毕第四主一种,则余主则无时受,故余主此中具也。

问:此四主各受一种亦可否?

答曰:依世俗宫内于第一主各受一种亦可也。若入圣位,则四主无时应受,故云一种者不可也。

言即过成功者,妄念烦恼生时,即应功成德也。

言亦名留碍者,若留碍间断等生时,即此间断应取成就也。其此义者于鬼脉内“不呤”(二合)字上风心集时外现鬼等,此即是内缘起发生。故若收束,则自然无也。言于化身得敕者,觅呤斡巴42、觅呤斡巴:密哩斡巴的另一音译。见《道果延晖集》注11于十五空行处,亲得授记。空行者,了解能、所空,故得名也。

言金刚句本母者,依于敕续得名者,非也。假藉剂门名本论也。

言三藏者,依因彼岸乘能显道,故此中所说道也。

言对差别机者43、此及下三节均论三相道,本节义同《道果延晖集》注59,依三人说。若依一人,则是前后也。由如一金,先有罐器,次作腕钏,后作佛像。前心不起,依俗定故,喻于三时也。言同时建立者,依三人说也。一人处显现不清净,一人处显现觉受,一人处显现清净,故名同时也。言盥浣垢污者,指前受戒时,劣与烦恼不离,显现不清净处说也。言腕钏等者,依觉受发生处说也。言作佛像者,依现清净处说也。

言自得任持心者,是资、加二位44、资加二位:资粮位与加行位,见《道果延晖集》注110、111也。

言四超入者,后文说四种乐超果也。

言因第一刹那者,但说因之刹那、果之刹那也。因时、果时,此说二时。此中因时者,初发心至十二地半是也;或文中言已下者至十三地前半名也,依前所说。

言果第二刹那者,无明本有七种,是断前六无明第一成刹那也,断第七无明者,是第二果刹那。

言至十二地半者,乃果时前所说者。虽说殊胜,若依一人前后说者稳。

言差别同时者,一人处说三显现者,名同时;三人处三显现者,是差别时。又师说三人处三显现者亦有同时义。依三人说同时,差别虽是,则此处不用。一人处前后说者此义稳当。

言若依增胜论者,依修习所住宫。

言谓在六趣者,前依迷显现,故名六趣。

言共所变现者,依业根故,共所变现是山河等。

言宫殿等者,等字内摄一切有情。

言于外境界义者是现境,其境亦非实有。

言于行人具寂者,乃澄寂于真性上而起。

言依最胜身等者,唯得净瓶一种主戒,后之三种不能发生。若依第三主行印处,所依觉受不发生,无舌故。依密主,不能受菩提心。

言持种禁戒者,于受戒中围内抱珠之时,依于五佛,各出名号,故名持种也。

言如别解脱戒者,于瓶主微分说。

言不具根45、根:五根。此处且强调身根。此及以下数节,即强调身根欠缺,不能受密灌、慧灌,修双运法。者,依诸佛力故,微分发生觉受;自修习,则不能发生觉受。

言下智时者,未得主戒已前,是上师威力故,能下于智,依是所依,微分发乐觉受,不能发后三主觉受。若无手足,则不能结狮子解脱手印;若无眼耳,则不能见魔、闻魔声等;若身肢等处作碍,则不能跳举等,于此遣除结手印等,依修习作行三十种定后遣碍病中说。若不能作,主不具,则不能眼见耳闻,故观于五境46、五境:修双运时称明妃的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。见《道果延晖集》,甘露47、甘露:身内明点。不能受用。此者观于五境,心欲受用或心止息,故应依甘露。此者后第三卷末后或说作行等者,若无眼,则不能煞伏强直等四种观仪。若无舌,则不能取境甘露菩提心等成上师说,此义非应知。

言上主觉受者,说后三主。

言始从外道者,应舍毒得了解自心清净。若依别解脱具戒等者,发生持种戒等所依,受持种戒,其别解脱戒不应弃舍。由是[口+康]师说转位,故其戒转增盛,成于殊胜,成上师亦乐律之四根前决用。

言于理不能者,是不二智体所显处。

言成熟自心者,于黑暗凡夫等住依成熟道故说。

言谓于自心者,觉受体性本是故说。

言于密缘起者,五种内此二与觉受行相同,故内缘起风心者,心阳风阴所系。

言十种摄受者,风者依五大,五风是五空行之自性,故属胜慧。心者是五药,五佛自性,故属方便。由此说阴阳十种。此五药者,若依集轮,心轮中及四隅脉内有;或师说中脉不系,余一切脉内具。